时逢秋冬之交,儿童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周期。中国疾控中心哨点监测数据显示,当前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在南方省份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已连续五周居首,在0-4岁年龄段中连续九周居首;流感病毒活动呈明显上升趋势,肺炎支原体感染虽略有回落仍维持高位流行。
临床数据显示,多地儿科门急诊接诊量较常规增幅接近一倍,0-6岁儿童成为主要受累群体。这一态势不仅对儿童健康构成直接威胁,更暴露出儿科诊疗体系在病原体应对、药物保障等方面的多重挑战。
多病原体叠加流行,儿童群体易感特征显著
今年秋冬儿童呼吸道疾病的显著特点是多种病原体交替或混合流行,且流行时间较往年呈现异常特征。监测数据显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流行节奏尤为突出:南方省份自6月便出现感染高峰,较常规流行期提前约四个月,北方地区近期也进入快速上升期。
与此同时,流感病毒活动呈南北同步上升趋势。中疾控监测显示10月下旬南方省份流感病毒阳性标本中H3N2亚型占比接近九成,广东省疾控中心第42周监测数据更显示该亚型占比达91.72%,与去年流行的H1N1亚型形成明显交替,导致人群基础免疫力相对薄弱。
肺炎支原体则在前期高发基础上维持中高位流行,流行季节儿童支原体感染可占门诊呼吸道疾病患者的30%-50%,2025年作为高发年,相关患儿占比约30%左右。其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刺激性干咳,部分患儿进展为肺炎需住院治疗。
儿童群体的易感特征是疾病高发的核心原因。从生理机制看,1岁以内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重症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这与该群体气道狭窄、黏膜屏障功能未完善密切相关,严重感染者可出现呼吸急促、三凹征等症状,需进入重症监护室治疗。
3-6岁儿童则因进入幼儿园等集体环境,接触病原体机会激增,且免疫系统尚未成熟——T 细胞活性仅为成人的70%左右,抗体产生能力较弱,导致感染后更易出现病情反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一感染科副主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近三年部分低龄儿童在婴幼儿期缺乏常见病原体暴露,群体免疫空白扩大,进一步加剧了病毒传播效率。
聚集性传播是疾病扩散的重要推手。托幼机构、中小学校已成为疫情高发场所,广东等地已报告学校流感暴发疫情,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传染病防控首席专家康敏指出:我省流感处于流行期,目前主要流行甲型H3N2流感病毒,人员密集的集体单位存在发生暴发疫情风险。
用药保障与耐药性风险,临床诊疗的双重考验
儿童专用药物供应不足与细菌耐药性上升,是当前临床诊疗面临的突出难题,二者相互交织形成诊疗困境。我国儿童专用药的结构性短缺问题长期存在,数据显示儿童占总人口20%以上,但已上市化学药品制剂中儿童专用药占比不足2%。
本轮疫情中,肺炎支原体感染常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儿童剂型出现区域性供应紧张,部分家长反映需辗转多家药店才能购得药品。
药物短缺的背后是多重机制制约。从研发端看,儿童药品临床试验受试者招募难度大,伦理审批流程复杂,企业研发投入回报率低,导致近十年新增儿童专用呼吸道药物仅8种,包括尼赛韦单抗等重点药物。
从供应端看,儿童药生产批次多、单次产量小,生产线利用率低,企业生产积极性不足,难以快速响应突发疫情带来的需求激增。尽管多地药监部门已启动应急保供机制,但儿童药品从原料采购到成品出厂的周期长达3-6个月,短期内难以填补缺口。
与药物短缺并存的是耐药性风险的上升。维普期刊的临床研究揭示了明确的耐药特征: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原菌构成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包括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而普通感染患儿以革兰阳性菌为主。
在耐药率方面,反复感染组革兰阳性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超过30%,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钠舒巴坦的耐药率接近35%,较非反复感染组高出15个百分点以上。临床监测数据显示,肺炎支原体对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已从三年前的30%升至约59%,部分患儿需更换为多西环素等二线药物,治疗周期延长至2-3周。
耐药性上升与用药行为不规范密切相关。2023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调查显示,农村地区家长在孩子出现咳嗽发烧症状时自行使用抗生素的比例为38.2%,城市地区为18.7%,部分家长还存在要求医生“用最强效的药”的倾向。
这种不合理用药不仅无法控制病毒性感染,更会加速细菌耐药基因的传播。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强调,不同病原体的治疗方案存在本质差异,流感需使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支原体感染需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而RSV感染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盲目用药是导致耐药性加剧的重要原因。
短期应对与长期建设并行,筑牢儿童健康防线
2025 年秋冬的儿童呼吸道疾病流行,既是对气候变化、病原体变异等自然因素的应对考验,也是对我国儿科诊疗体系韧性的集中检验。
从监测数据看,多病原体叠加流行的特征仍将持续至明年1月,0-6岁儿童的防护与诊疗需求仍处于高位。但值得肯定的是,经过多年体系建设,我国已形成从监测预警、医疗救治到药品保障的全链条应对机制,疾控部门的实时监测为精准防控提供依据,医疗机构的资源调配提升了诊疗承载力,政策层面的长期布局则为儿科服务能力的持续改善奠定基础。
2020-2024 年我国获批上市的儿科药数量逐年递增,五年间合计超330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儿童用药短缺问题。例如今年年内,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指南》),康缘药业金振口服液被列为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中“痰热闭肺证”的推荐治疗药物。这一推荐不仅丰富了临床治疗方案,也标志着我国在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面取得新进展。
对于公众而言,科学防护与规范诊疗是应对当前疫情的关键。专家建议家长通过接种流感疫苗降低感染风险,同时学会辨别不同病原体的典型症状:流感起病急伴高热肌肉酸痛,RSV感染婴幼儿多有喘息气促,支原体感染以刺激性干咳为特征,出现相关症状后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
从更长远视角看,儿童呼吸道健康保障需要持续破解专用药研发动力不足、基层儿科能力薄弱等深层问题,唯有将短期应急与长期建设相结合,才能为儿童群体构建更稳固的健康防线。当前的疫情高峰终将随着季节变化与防控推进逐步缓解,但儿童健康保障体系的完善仍需久久为功。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